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經學與政教專題討論(一)
Seminar on Chinese Classics:Implication on Politics and Education(I) 
開課學期
112-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中國文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彭美玲 
課號
CHIN7518 
課程識別碼
121 M381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博雅309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8人
外系人數限制:2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經學出自孔門儒家,在傳統四部之學位居首席,其淵源古遠,薈萃上古高層政教精華,洵為歷代菁英士子共通的文化資源,兩千年來被奉為人文典範。於今觀之,經學堪稱多學科的複合體,關涉古典、歷史、政治、社會、思想、倫理、文化諸多範疇,認識經學不只能認識古代菁英思維與文化,更能在長期帝國政教運作之間,切要觀察在位帝王與官僚士夫之間既相輔相成又彼此制衡的微妙關係。
本課程透過階段性的單元安排,掌握中國經學的重要關目,上學期(一)聚焦兩漢,下學期(二)續探兩宋。選讀研討相關文本資料,綜合文獻史、學術史、思想史及政教史的多元視角,期能陶冶、深化當代知識青年的人文素養,儲備問題研究索解及議題論述的能力。 

課程目標
1、察知兩漢經學的重要學術事蹟及其脈絡流變
2、探討兩漢經學與當時代社會、政教的關聯互動
3、傳揚兩漢經學蘊含的菁英思維與人文情懷 
課程要求
配合單元預讀複習,參與課堂討論發表,期末撰述專題論文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3-6小時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請以電郵預約 
指定閱讀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參考書目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7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夏傳才《十三經概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
程元敏《漢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年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後題《秦漢的方士與儒生》),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林聰舜《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型態的形成與發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徐興無《經緯成文:漢代經學的思想與制度》,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9年
(其他隨堂開列)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參與 
30% 
 
2. 
口頭報告 
20% 
 
3. 
學期書面報告 
50% 
依循學術規範撰述專題論文,期末繳交6000-20000字(以投稿學報為目標)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以錄音輔助
作業繳交方式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考試形式
書面(口頭)報告取代考試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4  1緒論:
(1)中國何以形成經學傳統;以及其在文明史上扮演的角色
(2)劉漢面臨的時代課題及其對秦法周制的取捨 
第2週
9/11  2-3今古文經學的升沉發展及其與兩漢政局的連動(訓詁與章句;師法與家法) 
第3週
9/18  續前 
第4週
9/25  4-5官學博士對兩漢時政發揮的效用 
第5週
10/2  續前 
第6週
10/9  6-7漢武帝與董仲舒(註:10/9調整放假,分散補課) 
第7週
10/16  續前 
第8週
10/23  8-9漢儒藉陰陽災異議事匡政 
第9週
10/30  續前 
第10週
11/6  10-11向歆父子與新莽政治 
第11週
11/13  續前 
第12週
11/20  12東漢古文經學興起 
第13週
11/27  13鄭玄會通今古文 
第14週
12/4  14-15兩漢議禮暨曹褒制禮 
第15週
12/11  續前 
第16週
12/18  個人口頭專題報告